受访者:廖坚荣,深圳市创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先网络)创始人兼CEO
采访时间:2025年9月
采访地点:深圳,创先网络总部



记者:廖总,您好。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。您在数字营销领域深耕十余年,亲历了从传统SEO到如今AISEO的巨大变革。能否先和我们分享一下,您最初是如何进入这个行业的?

廖坚荣:你好。其实我们这一代人算是“搜索引擎的原住民”。2013年,我在一家电商公司做运营助理,每天最头疼的就是“为什么我们的产品没人搜到?”那时百度是绝对的王者,SEO还是一门“黑话”横行的技术活——外链、关键词堆砌、站群,甚至刷点击。我从最基础的网站结构优化、TDK(标题、描述、关键词)调整开始学,一点点摸索。那时候,只要掌握几个“技巧”,排名就能快速上升,流量来得又快又猛。

记者:听起来像是一个“野蛮生长”的时代。那是什么促使您开始思考转型的?

廖坚荣:转折点在2017年。百度算法连续升级,“飓风算法”、“清风算法”一轮接一轮,很多靠灰产起家的SEO公司一夜崩塌。我们服务的一个客户,外链被清零,排名从首页直接掉到百名开外。那一刻我意识到,单纯的技术对抗是走不远的。搜索引擎的本质是理解用户,而AI正在让这个过程变得前所未有的精准。我们不能再“骗”机器,而要“教”机器理解我们。

记者:所以您开始拥抱AI?这个过程是顺利的吗?

廖坚荣:(笑)远没有那么浪漫。2018年我们尝试用AI写文章,结果生成的内容全是“正确的废话”,关键词塞得满满当当,用户根本读不下去。流量没涨,跳出率飙升。我们踩了太多坑,才明白:AISEO不是用AI做SEO,而是用SEO的思维重构AI的内容生产

真正的突破在2022年。我们开始构建自己的“意图洞察引擎”。比如,当用户搜索“如何缓解焦虑”,传统SEO会优化“焦虑症状”、“缓解方法”这些关键词。而AISEO会分析:这个用户是学生?职场人?是想了解药物?还是寻求心理疏导?我们用AI抓取社交媒体、问答社区、医疗论坛的海量数据,训练模型识别搜索背后的真实场景和情感需求。然后,让AI生成高度场景化的内容——比如针对“工作压力导致的焦虑”,我们产出“5个10分钟办公室减压法”,而不是一篇泛泛而谈的《焦虑症治疗指南》。

记者:这听起来已经超越了“优化”的范畴,更像是一种内容战略。

廖坚荣:没错。现在我们管这叫“流量共生”。以前是“我抢你的流量”,现在是“我们一起服务用户”。举个例子,我们为一个母婴品牌做AISEO。我们不仅分析“婴儿湿疹怎么办”这类搜索词,还通过AI追踪到“湿疹宝宝能吃什么”、“夏季湿疹护理误区”等长尾需求。我们生成的内容不仅出现在搜索结果页,还通过AI分发到小红书、知乎、抖音的评论区和私信推荐中。结果?品牌搜索量三个月增长300%,但更关键的是,用户主动咨询转化率提升了5倍——因为他们觉得“这个品牌懂我”。

记者:您提到了分发。在AISEO时代,搜索引擎还是唯一的战场吗?

廖坚荣:这是最大的误解。今天的“搜索”早已泛化。用户会在微信里搜“附近好吃的餐厅”,在抖音搜“露营装备推荐”,在小红书搜“通勤穿搭”。而这些平台背后,全是AI驱动的推荐系统。我们的AISEO策略必须是跨平台、全链路的。我们甚至开发了一个“AI哨兵”系统,实时监控品牌在各大平台的搜索联想词、热门话题和负面舆情,自动触发内容响应。比如,当“XX品牌 安全吗”突然成为热搜,系统会在10分钟内生成一篇基于权威数据的科普文章,并推送给相关搜索的用户。这已经不是SEO,是智能声誉管理

记者:对于想要转型的传统SEO从业者,您有什么建议?

廖坚荣:三点:
第一,放下“技术执念”,拥抱“用户思维”。AI比你更懂算法,但只有你懂人性。把精力从“怎么上排名”转移到“用户到底要什么”。
第二,成为“AI训练师”。别再手动写100篇文章,而是学会用提示词(Prompt)精准指挥AI,再用你的专业经验去“调教”和审核输出。人机协同才是王道。
第三,关注“信任信号”。在AI生成内容泛滥的今天,EEAT(专业性、权威性、可信度、体验)比关键词更重要。鼓励客户案例、专家背书、真实数据,让AI内容带上“人的温度”。

记者:最后,展望未来五年,您认为流量生态会走向何方?

廖坚荣:我称之为“后搜索时代”。用户不再主动“搜索”,而是通过智能助手“获取答案”。当你问“帮我规划一个亲子游”,AI会直接整合机票、酒店、攻略,生成完整方案——而你的品牌能否被“引用”,取决于你是否在AISEO/GEO(生成式引擎优化)的赛道上建立了足够的知识权威场景适配度。未来的赢家,不是流量的掠夺者,而是价值的共建者。这条路,我们才刚刚起步。

记者:感谢廖总的深刻洞见。

查看商家

关于作者

市场观察者

网络服务 的专业作者,分享行业知识和实用信息